丁丁17岁,长得白皙而清瘦,看起来有一米八。他已经放弃高中学业半年多,取代学校学习的是日日在网吧里“工作”。为什么说是“工作”呢,因为他对于网络游戏,已经从最开始的简单喜欢和享受游戏,发展成想做一名职业网游竞技选手了。他每天都跟工作似的玩十来个小时的网络游戏,还参加网吧或俱乐部组织的各种比赛。
其实,丁丁最初的梦想并不是做什么职业网游竞技选手,他一直都想上大学,学一个有用的专业,做出一番事业来。他还像所有情窦初开的青年一样,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温馨想象。想象中,他事业有成,与妻子恩恩爱爱,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。丁丁曾经有过一个女朋友,跟那个女孩子手牵着手,一起漫步在操场,那是他经历过的最浪漫的事。可是,如今这些梦想都因为网络游戏而破碎了,他的功课拉下的太多,无法赶上正常进度,考大学也变得渺茫,他的女朋友也跟他分手了。
在丁丁的QQ空间里有几张早年的照片,丁丁在照片下写道:瞧瞧,3年前的我是多精神的小伙子,双目明亮有神,小体格也杠杠的。唉,最近发现自己憔悴了很多,视力下降得厉害,最郁闷的是经常失眠。真怀念那时候的自己。
丁丁的QQ空间里,还有几篇访问受限的文章,记录了他的各种心情。其中有一篇写道:真烦!我知道我是学生,我也知道应该学习!我应该好好学习的!如果既能学习好,又能玩游戏那多好啊!唉!要是考试考游戏就更好了,我肯定是优等生。
从丁丁的这些感慨和记录来看,他对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是有相当清醒的认识,可他就是无法让自己停下来。为什么这个能够清醒认识到游戏危害的小伙子,就是无法停止上网呢?我们还得回顾一下丁丁的成长经历。
丁丁小时候被寄养在姥姥家,由姥姥和姥爷照顾。那时候上幼儿园,看到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来接他们,看到小朋友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时候,丁丁总感到有些难过。他真羡慕小朋友们可以搂着爸爸妈妈诉说在幼儿园的快乐与委屈,他希望爸爸妈妈有一天能出现在自己的身边,可每次来接他的不是姥姥就是姥爷。
因为父母很少出现,丁丁经常遭到小朋友们的欺负,他不肯跟任何人说,总是把委屈默默地压在心底。
读小学的时候,妈妈被公派到外地工作,无法照顾小丁,家里就把小丁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,周末的时候由爸爸接回家照顾。那时候,因为比较怯懦,同学们经常欺负丁丁,连生活老师也不大喜欢他。后来丁丁碰到一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,常常向他伸出帮援手,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帮助他、鼓励他。丁丁成长很快,性格也有所改变,还赢得了同学们对他的友好态度。
可惜好景不长,就在丁丁逐渐建立对生活的信心时,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所谓更好的教育,强行把他转到了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。读这所学校的孩子家境都十分富裕,跟他们一比,丁丁觉得自己家非常穷,根本就抬不起头来。已经培养出的那点自信心在丁丁心理开始渐渐消失了,自卑心理反而加重了。
读小学的时候,在公安部门工作的爸爸工作繁忙,每次接丁丁回家,都会把他带到单位去。可是到了单位,父亲就丢给丁丁一些食物,让他自己玩,然后继续忙自己的工作,对丁丁不闻不问。丁丁在父亲的单位目睹了很多犯罪分子的丑恶嘴脸,也听说了一些犯罪细节,这些社会黑暗面让丁丁觉得现实世界很可怕,一点都不可爱。
进入初中,丁丁又遭遇读小学时的经历。他先是在一个普通班级就读,但刚跟班里的同学熟悉起来,就被爸爸妈妈以“爱”的名义调入到重点班里。环顾周围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,丁丁觉得自己渺小卑微,跟他们格格不入,自卑感就越发浓厚。他在这个重点班级里几乎没有结交朋友,反而跟原先班级的同学保持要好关系。
也就在这个时期,丁丁的父母因为聚少离多,感情出现危机。丁丁的爸爸整日忙于工作,很少关心家人,夫妻俩经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争吵不停。对待丁丁,他们也没有耐心,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,不愿意给孩子解释的机会,一有什么事不是打他就是骂他。后来父母分居,丁丁就跟着妈妈住了。
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丁丁觉得自己是多余的,爸爸妈妈都不需要他,也不爱他。在新班级里没有朋友,他十分珍惜与原先班级同学的友谊。跟着那些同学,丁丁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,他们抽烟、喝酒甚至一起打架、赌博,最后一起去网吧玩网络游戏。
丁丁不是个笨孩子,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,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好好学习的心态和动力。学习上得不到成就感,他就把注意力倾注到网络游戏上。很快,丁丁成了远近闻名的游戏高手和游戏冠军。丁丁组建了一个游戏群,作为管理员,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接纳新会员,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组建战队,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组织和提议一些活动和比赛,而这些在现实生活里是无法实现的。丁丁的游戏群约有四百七十多个会员,很多都成了丁丁的朋友。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,丁丁感到自己很重要,是被人需要的。他对自己的成就非常骄傲,在网络上与人交流都是十分有信心,毫无障碍的。
边玩游戏边勉强读书,丁丁进入了高中。读高中后,丁丁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更多了,为了打游戏他还经常逃课。一位初中好友得知丁丁的这种情况后,就问他:“你经常这样打游戏,课都不好好上,你明白后果吗?”丁丁回答说:“我当然清楚。我这样肯定越来越跟不上功课,最后肯定上不了大学。”
“那你就不想上大学了吗?”好友接着问。
丁丁沉默了一下,无奈地说:“当然想啊。可我现在就是烦学习,还是游戏更有意思。反正我打游戏也能挣点钱,先不想那么多了。每天那么累,哪有心思学习啊。我估计这样玩下去上大学是肯定没戏。”
明明知道玩游戏会毁掉自己的大学梦,明明知道玩游戏很累,影响学习,但丁丁就是无法从游戏中脱身而出。他越玩越沉迷其中,越玩越不想学习,直到最后决定做一个职业玩家。曾经的大学梦就这样遗落在了游戏当中。
(三).案例分析
丁丁其实是个较为理性的孩子,对自身状况比较清楚,但是他屡屡碰到环境的转换,信心的丢失,最后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。像丁丁这种孩子,其实父母如果能多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想法,多关心一下他们的成长,他们也就绝不会成了网瘾患者。至于丁丁陷入网瘾的原因,我们可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。
1.父母关爱的缺失。
像很多其他案例中的青少年一样,丁丁的童年也是缺失父爱和母爱的。丁丁小时候虽然有些懦弱和自卑,但都没有严重到出现心理问题的地步。后来丁丁跟父母生活,父母关系不好,对丁丁的关注也很少。丁丁对他们的态度也经常是冷漠地听之任之。感受不到父母关爱的丁丁觉得自己在现实中是不被需要的,于是就把这种需求投放到网络游戏上,并获得心理安慰,最后沉迷其中。
2.父母过于专制。
丁丁的父母就像很多中国的家长一样,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安排都是最好的,不容孩子反驳。这种专制的做法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,很容易伤害孩子。就像丁丁,他原本就自信心不足,碰上好的老师跟同学更是难得的健康成长机会,可他的父母只看重学校是否重点、班级是否重点,硬生生地把丁丁从一个已经适应了的、安全感相对高的环境里拉了出来,放到一个让他更加自卑的环境中,这使得丁丁对周身环境变得抵触,只好从网络中寻找安全感和成就感。
3.亲子交流缺失。
丁丁的父母都是事业型的人,都注重各自的工作,而忽略了对丁丁的照顾。从案例来看,丁丁的父母跟丁丁的交流很少,在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后,结果都是丁丁无条件地服从,从来没有什么发言权。丁丁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,孩子的真正感受是什么,而丁丁也几乎不向他们诉说自己的想法,家庭关系比较冷淡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丁丁去网络上找朋友、找归属感,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。
(四).预防指导
丁丁对自己有一定的反省意识,对沉迷网络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,而且他原本有自己的梦想,不是一个没有方向,没有想法的孩子。像他这样的孩子,要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是比较容易的。而且,在成长过程中,如果家长们能多关心他们一点,那么预防此类情形的出现就不是问题。
1.构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家庭。
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,工作繁忙,压力也大,很多父母都会因为工作的事而忽略孩子,就算孩子在身边,也很少跟他们交流。这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常见现象。家长们应该认识到,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来自家庭和父母,而家庭状况对他们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学校和社会,因此,给孩子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非常重要。即使工作再繁忙,也要安排时间陪孩子,跟孩子交流。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,共同探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,能让孩子多了解现实,拉近与孩子距离。
2.做决定前与孩子商议。
对于孩子的学习或生活安排,在做决定前应该跟孩子进行沟通。孩子比较敏感,希望得到尊重,如果父母在做决定前跟孩子交流过,就会避免忽略孩子的感受而伤害到孩子。如果父母给丁丁转校、转班之前问问他,让他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都说出来,减少内心的压抑,就更有利于成长。
家长们一定要清楚,人格健全的孩子比一个成绩优秀,但心理存在缺陷和问题的孩子更可贵,不要只考虑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空间,一定要考虑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对。
3.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。
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举动,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。案例中的丁丁很少跟父母交流,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都是写在QQ空间里的。从他写的东西来看,他也不想整天都泡在网吧里,但他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,抓不到任何可以挽救他的东西,只好继续向下沉。如果父母及时发现问题,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,就不会陷得那么深,明知有害还继续玩。